第十一章 细述往事(1/2)
作品:《明朝那些案》,如遇到内容乱码错字顺序乱,请退出模式或畅读模式即可正常。说起锦衣卫,那也算臭名昭著了。这群人仗着皇帝的默许或纵容四处罗织罪名,制造冤狱。上至皇亲国戚,下黎到民百姓,遭到戕害者不计其数。当时全国百姓只要见到鲜衣怒马,操北平口音者无不望风而逃,为害之甚可见一斑。 即便是沈鉴,见了这恶魔也不得不忍气吞声,低下头道:“还没请教阁下台甫。” 锦衣卫傲慢的回答:“薛礼,锦衣卫百户。” 沈鉴道:“原来是薛将军。敢问阁下为何而来?” 薛礼跳下马道:“本官得到探子密报,说有人要劫法场。我想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便过来瞧了一眼。没想到还真让我碰上了。” 他走到尸体前看了看,胡马侧着头,眼睛里的金色已变成暗灰,身体上没有丝毫起伏。 薛礼厌恶的一皱眉:“好了,既然人犯已死,你们便负责善后吧。沈大人,这是举手之劳而已,就跟我别客套了。” 沈鉴却把脸一沉,拦在马前:“慢着!” 薛礼错愕道“还有什么事?” 沈鉴脸上的肌肉突突跳动,咬牙切齿道:“薛大人,这死者胡马乃是一件大案的重要证人。你贸然将他杀死导致线索中断,该负什么责任?” 这薛礼身为锦衣卫,向来听到的只有阿谀奉承之辞,哪有人敢如此讲话?顿时冷笑道:“姓沈的,没搞错吧?方才是我帮了你!” 沈鉴突然吼道:“帮个屁!他是无辜的,你这是谋杀!”说罢挥起拳头朝薛礼脸上抡去。 锦衣卫乃皇帝亲军,上十二卫之一,武功自然是没的说。但这一下事出突然,薛礼根本来不及反应,任由拳头狠狠砸在脸上。 薛礼震惊无比,半张着口道:“你……你敢打我?”话音未落,却又迎来一拳,白净帅气的脸顿时青紫交加。 薛礼这下终于反应过来了,回手攥住沈鉴双腕,一脚踢在肋下。沈鉴也毫不示弱,与他厮打在一起…… 刑场上的风波像在湖中投入一颗石子,虽激起些许涟漪,可很快就被人们忘了。顺天府中有太多传闻,人们不会在某件事上保持太久新鲜感。 三天后,沈鉴终于能站起来了,在赵铁牛的帮助下一瘸一拐来到兵部府衙。如浏览器禁止访问,请换其他浏览器试试;如有异常请邮件反馈。 刚到门口,便有人呼道:“沈大人!”周围的人一听这仨字纷纷回头,眼中流露出钦佩的神色。 原来兵部平时也受足了锦衣卫的欺负,沈鉴这次可着实给他们出了口恶气。 沈鉴勉强笑了笑,向四周拱拱手,便径直朝武选清吏司而去。陈大人在那里等他。 “明镜高悬”的大匾挂在两人头顶。 陈大人一见他便沉下脸训斥道:“沈鉴,你好大的胆子,连锦衣卫都敢打!” 沈鉴有些手足无措,低声道:“给大人添麻烦了……” 陈大人摆了摆手:“别谢我,我可没那么大的本事。是宫里有位宦官听说你仗义,给皇上进言,才留了你一条命。否则你今天还能站在这儿吗?” 沈鉴一愣:“可我不认识内侍啊。” 陈大人道:“那人也不愿居功,因此没留姓名。好了,不提他,咱们说正事。沈鉴,这次的案子办得好!尤其最后利用女子引出真凶那一手简直是神来之笔。之前不少人到我这儿来告你的状,说你窝藏凶犯,今日一看却是用心良苦。你受委屈了。” 沈鉴叹气道:“不委屈。” 陈大人道:“你不仅查明了凶手,还连带着捣毁了他们的组织。唉,只是想不到李将军一世英雄,居然栽在几个蛮夷手里,真是可悲。 不过一切都结束了,我已将你的功绩上报朝廷,不日之内便会有着落。我透个底——六品京官。还可以吧?” 此时沈鉴本应起身道谢,可他却给自己倒了杯茶,低头喝了几口后说道:“陈大人,您可听过北雁岭这地方吗?” 陈大人道:“北雁岭……不就是你查案的地方?” 沈鉴放下茶杯:“是的,北雁岭是普什图人的巢穴。可是属下第一次到那里时心中便存了个疑问:那岭子虽然广阔,可险阻甚少,全然不适合作为山寨。却不知他们为何偏偏选在那里?” 陈大人疑惑道:“怎么,这和案子有关系?” “岂止有关,简直是本案的关键。可以说本案的一切真相都隐藏于此。”沈鉴边说着,边不住用眼神扫视着陈潞。 “大人应该知道前朝有个叫元好问的人,他有两句词,乃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首词是为一对殉情的大雁而作,名为《雁丘》。 北雁岭得名也是如此,不过纪念的不是大雁,而是一对情侣。他们一个是汉人,另一个则是普什图人。”,如遇到内容乱码错字顺序乱,请退出模式或畅读模式即可正常。陈大人倒吸一口气:“还有这事?” “正是。”沈明鉴道。“北雁岭上本有块石碑记录此事,然而卑职查看时,它早被刮得一干二净。 于是我又去当地查阅县志,果不其然,恰巧几天前一场大火把县志也烧没了。不难猜测,这是有人要阻止查案。 可那人忘了,有部书是无论如何都毁不掉的,它便是倾举朝之力撰写的《永乐大典》。此书包罗万象,天下文章尽囊括其中,哪怕一篇小小的碑文也不会例外。于是我求一位旧日的朋友帮忙,历经数日终于从中找到了石碑上刻的内容……” 石碑上记载着这样一段往事: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义军如风起云涌。不光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明朝那些案 最新章节第十一章 细述往事,网址:https://www.xsdd.net/366/36658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