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三章 二擒二纵 世之良谋(2/3)

作品:《糜汉

盛。

就算诸葛亮释放孟获有着深层不为人知的考量,但他现在释放那三千彝军又是何用意?

一个孟获或许不足为惧,但三千彝军可是一股足够令汉军感到头疼的军事力量呀。

在心中的浓厚不解之下,诸将纷纷将目光看向赵云。

目前在南征大军中,赵云是除诸葛亮、于禁之外地位最高的大将。

而于禁地位虽高,身份却颇为敏感,所以这时候只有赵云有可能劝的动诸葛亮。

可面对诸将投来的求请目光,年逾五十的赵云好似没看到一般。

这倒不是赵云老眼昏花了,只是赵云本能的不想搭理那些目光。

诸将想劝阻诸葛亮,无非是看不明白诸葛亮的举动,说实话赵云也看不懂。

可赵云与诸将不同的是,作为刘备元从大将的他,可是很早以前就见过诸葛亮的神奇之处。

就例如现在为世人所知的《隆中对》。

当年当诸葛亮第一次向刘备阐述《隆中对》的战略构想时,除了刘备,几乎所有人都以为诸葛亮是在痴心妄想,夸夸其谈。

但后面刘备的发展,却让一众当年嘲讽诸葛亮的人,脸上齐齐挨了一巴掌。

有着这种经历的赵云懂得一个道理,那便是他不需要看的懂诸葛亮的布置,只需要听从就好。

毕竟年纪越大,脸面越重要,他可不想再被打脸了。

而在赵云不出身劝阻的情况下,饶是有许多汉将心中十分不解诸葛亮二放孟获的打算,但面对着已经在汉军中建立起威望的诸葛亮,诸位汉将还是没有一人胆敢出来劝阻。

诸葛亮在对杨仪下达完命令之后,又对着孟获言道:“事不过三,今我对你二擒二纵已经是仁至义尽。

若你下次再被我擒拿还是不降的话,你断然再难以活着离开我军大营。”

诸葛亮的话语中透露出慎重的语气。

孟获在听到诸葛亮的这番话后,脸上浮现不服气的神色。

这丞相品德犹如山岳般沉重,可是也太过小瞧他了。

二擒二纵已经是奇耻大辱,哪能再被他擒第三次?

若自己真能被诸葛亮再擒第三次,不用诸葛亮说,他自己就会对诸葛亮叩头臣服,绝不再叛。

由于感觉自己被诸葛亮看轻了,心中有些不平的孟获在对着诸葛亮拱手后,口中并未说什么感谢的话语,便大步迈出了大帐之外。

待孟获离开大帐之后,诸葛亮看着帐内一众不解他深意的将领,大笑着问道:

“诸卿可是以为我太过托大?”

在诸葛亮的这句问话出来后,并没有将领回答诸葛亮。

只是有时沉默,已然是一种最好的回答。

面对着诸将的不解,诸葛亮不再隐瞒他心中的谋划,开口对着诸将说道:

“在我军南征之前,我曾写信询问过梁州牧,他有何计略可败南中叛军。

梁州牧对我献上了“分而化之”的计策。

刚才在我军擒获三千彝军后,我已寻一二彝军询问今夜彼等夜袭的大致由来。

从那些彝军的口中可知,今夜夜袭之策乃是由雍闿所献,然如今诸将可见雍闿此人在何方?

既献夜袭之策,却在友军陷入重围之时,果断临阵脱逃,由此足可见叛军诸部并非是一条心。

我料那雍闿在逃离之时,心中断定孟获必无活路。

当此时,若我将孟获放归为敌营,雍闿与高定将会如何看待孟获?

他们是会认为我愚不可及纵虎归山,还是会认为孟获已经变节,成为我军内应了呢?”

当诸葛亮的这两句问话落入在场汉将的耳中后,在场汉将的脸上皆浮现了思索之色。

有些反应快的汉将,脸上则是出现了喜色。

那两句看似是有两个可能的疑问句,但实际上却是陈述句。

陈述着一个只要是常人,都会认为的事实。

二擒二纵,古往今来从未有过。

更何况从常理上来说,诸葛亮是平叛的汉军主帅,而孟获是在地方上造反的叛军首领。

从身份上来说,诸葛亮与孟获是天然对立,甚至于应该是不死不休的。

可就是在这样不可调和的身份之间,却发现了二擒二纵这令人匪夷所思的事,高定与雍闿又怎么不会对孟获起疑呢?

要知道他们之间本就是以利益结合在一起的盟友关系,这种关系根本就不稳固。

而既然是身为叛军一方,那肯定是小心谨慎的。

只要高定与雍闿一旦对孟获起疑,那么他们势必会对孟获做出相应的防备举动。

甚至他们之间直接有可能发生火拼。

而一旦敌军之间发生规模大的火拼,那么汉军的机会不就来了吗?

现在诸将才明白,为何诸葛亮也要将孟获的三千彝军放回。

既然诸葛亮是抱着让敌军火拼的打算,那么当然要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糜汉 最新章节第四百二十三章 二擒二纵 世之良谋,网址:https://www.xsdd.net/385/385756/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