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难忘的山村小学(2/7)

作品:《泥巴墙的记忆

都是他们心目中最喜爱的学校。

我妈妈算是个时代的幸运儿,刚刚到了上学的年龄,黄龙小学就开办了,她不用像我爸爸一样跑到山脚下读书。可不幸的是,就在她读到三年级一期的时候,她的老师突然就生病去世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让黄龙小学一时间配备不到合适的老师,黄龙小学因此停办了一年,很多学生都因此辍学了。我妈妈读书的时候成绩也比较好,大队干部做我外公外婆的工作,要我妈妈转到牛场小学继续读书,我妈妈在接受我外公外婆提出的“每天必须保证两头猪、两头牛的野菜供应”的条件之后,在牛场小学读完了三年级。

黄龙小学停办一年以后,又有老师愿意到黄龙小学教书了,又恢复开学了。我妈妈又回黄龙小学读完了初小。

黄龙小学恢复办学以后,校址还在斑竹队,但换了上课的地点。大队把黄龙小学的教学地点放在一户姓黎的人家,占用了人家一间堂屋。那是一间只能摆放几张课桌的堂屋,课桌是从原来的教室里搬过来的。恢复办学之后依然办一至四年级,由于年级大的学生,在黄龙小学恢复之后不肯再回到学校了,已经转校的学生很多也不愿意回来了,黄龙小学总共只招收到了七名学生。

02本地教员

我爸爸在浏阳七中读了一年初中,由于交不起学费被迫辍学了。我爸爸仍然不甘心放弃学业,千方百计寻找上学机会。后来经公社干部介绍又到浏阳五中读了农业技术学校。这个学校在白天要学生学习油漆、绘画、开农业机械、种田、植树,学校通过白天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创造收入解决了困难学生交不起学费的问题,晚上安排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我爸爸从农业技术学校毕业以后,成了黄茅尖上文化程度最高的年轻人。

黄龙小学因为地处偏僻,生活不方便,山下的老师都不太愿意上山,解决黄龙小学的教员配备,稳定学校的教学秩序,避免发生因老师突然生病或死亡而导致学校停办的情况,成为公社文教办一个头痛而又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当初介绍我爸爸去浏阳五中农业技术学校学习的时候,公社文教办就有意培养我爸爸是担任黄龙小学的教员。

我爸爸从农业技术学校毕业之后不久,大队干部就上我家做我公唧的工作,让他同意我爸爸做黄龙小学的小学教员。那时我爸爸还没有什么家庭负担,我公唧马上就同意了。我爸爸因此在黄茅队铁铺埂上这个校舍里做了五年半的小学教员。

我爸爸在这里教学的时候,这里有两间房屋校舍:外面的一间大房子是教室,里面的一间小房子是他备课的地方。我爸爸很喜欢教书,他在这里的表现多次得到公社文教办的表扬。

我爸爸在担任教员期间,与我妈妈结了婚。我两岁多的时候,因为家庭负担重了,家里缺劳动力,我公唧就不同意我爸爸教书了。无论大队干部和公社干部如何做工作,我公唧就是一句话,“他现在有堂客,有崽,教书我没意见,我不会替他养活人。”

那个时候,老师被称为臭老九,社会地位不高。当小学教员的收入比不上在家务农的收入。我爸爸参加公社的教师会议的时候,看到公社干部对老师并不友好,一位年龄很大的老师进入会场以后坐到前排,被公社干部赶到后面去了。公社干部说“前排是贫下中农坐的,你们臭老九,坐到后面去”。

在我不满两周岁的时候,我爸爸基于各方面的考虑,忍痛离开了教学岗位。他是第一个来自本大队的小学教员,也是最后一个来自本大队的小学教员。后来跑马灯似的换了无数小学教员,都是从山下调来的。

03新学校

在黄龙小学恢复办学的第二年,黎家房屋隔壁的老李就过世了。老李的老婆在很多年前就与他离婚了,孩子也跟着老婆走了,老李那个旧房屋被大队部直接接收了。

第二年的学生人数达到了十一人,黎家的堂屋根本放不下这十一张课桌,黄龙小学因此搬到了这个孤寡老人住过的房子里去了。这个房子很破旧,屋面漏水很严重,墙壁出现多处裂缝,属于危房,在这里办学很不安全,很多家长给大队部提意见要求换地方。老师住的房子也很破旧,刚刚来校不久的老师不安心教学了,大队部不得不考虑校舍问题。

黄茅队有个地方,以前是开铁匠铺的,叫“铁铺埂上”。铁铺埂上以前住着一个姓刘的六十多岁的单身汉。老刘死后留下两间闲置的房屋无人继承,这房屋虽然也有些年数了,但还算牢固,大队接收过来以后就做了开会的场所。但大队部一年到头只需要在这里开一两次会,这两间房屋在大部分时间都是闲置着的。家长对办学条件反映强烈之后,大队部最终做出让步,同意将这里作为黄龙小学的校舍。

在六年制小学缩短为五年制小学以后,高小只读一年。黄龙小学从我小姑姑那届开始有了高小。按惯例,每个学校都是下半年开始招收新生。我小姑姑她们那个班是个例外,她们是上半年开始上一年级。到了小学毕业的时候,因为不能与山下的初中招生同步,又安排她们读了半年的延长班,所以我小姑姑那个班的学生是唯一读了五年半小学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泥巴墙的记忆 最新章节第六章 难忘的山村小学,网址:https://www.xsdd.net/407/4077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