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难忘的山村小学(3/7)
作品:《泥巴墙的记忆》
我小姑姑多读的那个半年,黄龙小学又搬迁了一次校址。大队在斑竹坡新仁先生和振德先生家后面的山上挖出一块地坪建了一栋崭新的泥巴墙的校舍。校舍中间有一间可以容纳三、四十个学生的大教室,大教室的西面有一间老师的办公用房、一间灶屋,大教室的东边有一间可以容纳十个学生的小教室。小教室的东边还有一间老师的睡房、一个男厕所、一个女厕所。校舍前面有一个大坪,我们的体育课在这个大坪里上,有跳高跳远的铁杆和沙池,每天的广播体操也在这个坪里做。学校后面有大片荒地,我们利用劳动课把它慢慢开垦出来种上了红薯。黄龙小学从此结束了长期使用民居做教室的历史,第一次有了自己独立的校舍。
我读到三年级的时候,黄龙小学完成了最后一次搬迁。因为学生人数减少,大队部觉得黄龙小学不需要那么大的场地,就在斑竹队的最西边建设了一个新的泥巴墙的房屋作为黄龙小学的校舍。新校舍只有一间灶屋,一间教室,一间老师备课兼睡觉的房子。校舍的旁边还办了一个代销店,我公唧是店长兼营业员。老师购买生活用品,学生购买文具和零食,都方便多了。原来的校舍变成了大队的榨油房。这个新的校舍容量有限,我的上一个年级的同学在这里读完了高小,轮到我们这一届又突然宣布不办高小了。我们后来重复了我爸爸他们的命运,又要跑到山下的马安小学读完高小了。
04小学生活
我爸爸离开教学岗位以后,公社文教办派来了熊树凡老师。
我小姑姑的发蒙老师就是熊树凡老师。我姑姑是在黄龙小学办在黄茅队的时候上一年级的。那时,黄龙大队的生源严重不足,学校只能采取隔一年招一次生的办法,导致有的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不能及时上学。我小姑姑算是幸运的,正好她七岁那年学校就招一年级新生了。她是她们班的同学中间年龄最小的一个,有的同学比她大了五岁。更幸运的是,她的发蒙老师是个五十多岁的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熊老师会教普通话,字也写得特别好,教学能力一点都不“熊”,是公认的最好的一个老师。后来又换了个杨自俭老师,这个老师四十多岁,字写得好,教学能力也很强。我小姑姑回忆她的学习经历的时候,非常地感谢这两位小学老师,他们为我小姑姑后来成为黄茅尖上第一个中专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为我小姑姑在黄龙小学读了五年半的缘故,我和小姑姑有过共同在一个教室一个复式班读书的历史,也算是同班同学了。
记得有一次下课的时候,我找我小姑姑要个橡皮擦,便按照当地的叫法大声喊她“细姑”。没想到被杨老师听见了,他笑话我说,“你喊她什么?”我羞红着脸小声回答道,“细姑!”杨老师故意装作没听见,再问我,“什么,你喊她什么?”我只好大声作答:“细姑”杨老师又调侃说我叫她“屁股”,我再不做声。然后杨老师严肃的批评我说,以后在学校不要喊她细姑了,要直接喊她的名字。可是我觉得无论如何也不能对自己的长辈叫直呼其名。要是让爸妈知道了,或者公唧娭唧知道了,我会挨打的。从此以后,我在学校的时候就干脆不叫细姑了,见了姑姑什么也不叫,见了面就笑一下或者点个头。
我在黄龙小学读书的时候,黄龙小学把五个年级的学生编成一个班,由一位教师用不同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杨自俭老师给我们一年级讲课的时候,就让二、三、四、五年级的学生抄写生字,或练习毛笔字,或写作文。我感觉,这种教学模式并不差,只有在一个年级朗读课文的时候才会对其他年级自习有一点点影响。
每天早上,我在天蒙蒙亮的时候就起床,打扫完家里的堂屋、睡房、厢房、吃饭屋和灶屋屋子以后就背着书包去学校读书。妈妈在前一天晚上就用一个洋磁盅给我蒸好饭菜,我拿到学校去蒸热一下就可以吃,中午就不用往家里跑。有的同学在家里没有吃饱,带的饭菜在去学校的路上就吃光了,中午就饿得没力气了,只能跑到学校附近的树木里找些野果吃了来充饥,他们把映山红的花也摘回来洗着吃。我家里虽然要我做了很多家务事,但饭菜还是保障得很好的。我从来没有在路上把饭菜吃完过,只有看到妈妈给我做了好菜的时候,嘴馋了会吃一两口就不吃了,生怕下午饿着肚子上课。我家的饭菜在当时算是很好的了。妈妈经常会去山间小溪里翻些螃蟹、到田里和井里捞出些米虾,保障我们能够吃到些荤菜。当然大部分时间只是一些小菜,我最喜欢吃的还是豆类食品,至今我的饮食中每餐要不了青豆、黄豆、豌豆,但现在买不到我最喜欢的狗渣豆了。
小学的早自习非常热闹。每天早上,同学们一进教室,就会大声朗读,因为杨老师要求我们背诵每一篇课文,背诵不出来的话就得罚站,第二次还背诵不出来就不能按时放学回家,所以同学们早自习都特别认真。每次读到能够背诵的程度就跑到讲台那里去主动找杨老师,说自己能背诵了。我几乎每次都是第一个跑到杨老师那里要求背诵的。我把书翻到要背诵的那一页交给杨老师,然后杨老师就开始听我背诵,我偶尔想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泥巴墙的记忆 最新章节第六章 难忘的山村小学,网址:https://www.xsdd.net/407/407789/6.html